公司动态

中芯国际还有多长的路要走,才能成为优等生 步入先进制程是关键。

步入先进制程是关键。

最近,中芯国际的动作很多。

大手笔买设备、华为海思的转单、上科创板等,两条腿走路,中芯国际进击高端制程的脚步很快。

要知道,华为海思的全线高端产品,一直都是由台积电代工,此前的中芯国际想插手也是极为困难的。而最近有消息传出,华为已经将部分14nm订单交由中芯国际来做。这里面,有部分原因是外部环境的变化,但中芯国际在该高端制程上技术能力的进步也是不可否认的。

作为后来者,一直在追赶台积电、三星的中芯国际,能成为优等生吗?

稳定高速发展的中芯国际

成立于2000年,从零开始到2019年全球营收排名第五,中芯国际的发展速度很快。

资料显示,刚成立不久,中芯国际就开始与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英飞凌、尔必达、摩托罗拉等大厂合作,代工IoT领域芯片。发展四年,中芯国际就在纽交所和香港实现双上市。同年,中芯国际的12英寸产线迅速完成了设备安装、产线搭建、试投产和投产几大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完成12英寸产线的搭建、测试和投产,这不仅仅是其发展速度够快的体现,同时也预示着它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成熟制程,中芯国际将开启进入主流市场之路,其营收增长也由此开始。

为什么这么看重12英寸晶圆?其实原因也很简单,12英寸制程范围涉及0.13um到7nm,其晶圆尺寸对应生产的产品类型极为丰富,覆盖了逻辑、存储、AD7792BRUZ传感器、CIS、射频和功率半导体等几乎所有的器件类型,所以中芯国际踏入12英寸门槛后,其可以打入的市场也很广阔;同时,因为制程工艺的提升,均摊成本降低,其营收表现也会得到提升。这是它走向下一步的关键。

因此,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中芯国际几乎都保持了这样的发展节奏。回看发展历程,它的制程工艺以每两年的节奏在精进,在12英寸晶圆代工上,它已经从最底层的成熟工艺走向了顶端的先进制程,实现了14nm工艺的量产。

尤其是在2017年,为了突破先进制程,中芯国际挖来了晶圆代工领域的大牛梁孟松。在他进入公司之后,中芯国际股价明显上涨,尤其是梁孟松入职的10月份当月,其港股股价一度上涨了35.6%。

而为了抓住近两年国产替代的关键发展机会,中芯国际在设备采购上也是不遗余力。举例来看,从去年3月12日至今年2月17日,它向泛林集团购置用于生产晶圆的相关机器及设备,花费已经高达6亿美元(约42亿元)。

可以说,无论是在核心管理者的挑选上,还是在基础设备的采购上,中芯国际都是不惜成本。而作为国内晶圆代工领域的龙头企业,前后有张汝京、邱慈云、梁孟松等大佬带领,中芯国际在十余年内做到14nm制程还是足以让人惊艳的,它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又快又稳。

财报藏隐忧,奋力博先进制程

如此大费周章,中芯国际的目的很明显:要做优等生。

但它的前路并不好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中芯国际来说,只有真正渗透进全球高端市场,像三星和台积电一样,它才能够跨入优等生的行列。而要想走向全球,一方面它要弱化出口管制对其营收增长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话题;另一方面,打造高端产线,这是中芯国际要走进全球市场的关键掣肘。

先来看应对出口管制这件事,中芯国际回归科创板可以说是它走得最佳的一步棋。最近,在中芯国际发布准备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告之后,有行业人士就感慨说,“终于不用在港股受委屈了。”大致原因也是如此。

而早在一年以前,中芯国际选择退下美股无疑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因为退出不利于自己的版块,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外部环境变化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其实就连台积电对外发布的公告中,也提到政治会极大程度影响公司的营收,因为技术专利等各种因素,晶圆代工厂不可避免要面临市场受限的风险,而中芯国际退回A股的做法在当下无疑是最优的。

但尽管有外部影响,这样的影响是短期的、间歇性的,考虑到未来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发展,中芯国际还是要将核心关注点放在技术研发和它在商业市场的渗透能力上。

要知道,虽然全球营收排名第五,但在晶圆代工厂的市场占比上,行业头部的台积电就拿下了超过半数以上的市场,而借着自家的硬件产品销量,三星也占了将近20%的市场份额,一向以物联网芯片代工为主的格芯则几乎包揽了IoT领域,占整个市场8%的份额,除去联电,中芯国际约4%的市占比使其难与“优等”挂钩。

从中芯国际2020年发布的最新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出,营收结构单一、先进制程工艺欠缺等都是它显露出的短板。

从中芯国际的地区销售占比分析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地区在其销售中的占比一直不断走高,至2019年已经达到60%,而受到国际环境影响,其在北美的销售能力被削弱了,欧洲等其他地区的代工业务也并无显著增长。

可以说,在国内市场,因为技术先进及国产替代大潮,中芯国际的市占比是无人能及的,也能够支撑它营收不断走高。但是过分依赖国内市场需求,中芯国际最终还是走不长远。

而且具体去看,目前中芯国际能够辐射的地区主要是欧洲、北美和国内及周边,与台积电有着竞争区域的交叉,原本台积电一直以先进制程力压群雄,这对中芯国际来说也是一种压制。

我们可以看到,在制程工艺上,主要给中芯国际营收做贡献的还是0.18微米、55纳米这样的低端制程,鲜见利润率更高的高端制程。因此,近两年14nm制程的量产,对于中芯国际的未来发展或者营收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当然,市场、竞品等因素给中芯国际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它在大投入的过程中想要保持营收增长也是不容易的事情。



由上图的净利润统计数据就可以看出,从2012年开始,中芯国际才开始赚钱,此前的它一直处于亏损或者不盈利的状态。而今年,又有消息传出,中芯国际将支出从11亿美元提升至43亿美元,等同于将去年全年的营收投入其中。

尽管科创板上市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它的融资需求,其价值也能得到认可,但对中芯国际来说,要想成为优等生,关键还在于技术进步。只有利润率真正得到提高,产能和营收才不会成为问题。

专利数快速增长,市场布局尚有坚实后盾

回过头看,中芯国际走过的路,无论是不惜成本买设备、建厂,还是拼先进制程,都与曾经的台积电颇为相似。

不过如果仅仅是资源堆积,台积电是做不到如今的地位的。有业内人分析指出,以台积电为首的台湾IC制造能够取得成功,张忠谋等关键人才的领导、台湾工研院的投入等因素都起到关键作用,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整个国际分工模式从IDM到设计与制造分离的历史发展趋势可以说是推动它超越Intel和IBM的关键推手。

中芯国际想要走向优等生,也需要这样一个产业机会。

自2019年末,“半导体产业迎来拐点”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其中的关键导火索就是摩尔定律的失效,即制程工艺在成本和性能上的优势逼近临界点。

这对台积电是考验,对三星、中芯国际这样被一直压制在下面的厂商就是机会。简单来说,整个半导体产业的震动给了后来者机会。

一直以来,中芯国际对市场的把握也都是十分精准。无论是退美股、适时回科创板,还是请来梁孟松,包括入股长电科技、收购意大利LFoundry、在上海、深圳和天津启动新12英寸和8英寸生产线扩充产能等,都是它依据市场变化立即做出的反馈。

但最大化利用这个机会,中芯国际似乎仍然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实也不难察觉出,中芯国际现在还只是在Follow,并没有表露出过多具备自己特点的想法。因此我们可以说它很务实,却也不免对其未来的发展有所担忧。

通过分析中芯国际目前的业务,可以看出,它打的是“全面”这张牌,即在各种制程工艺上,它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提供完整制程的晶圆代工厂。但是在先进制程上,中芯国际即便做到了7nm,想要超越台积电,也并不容易。

而目前,为了应对摩尔定律的失效,头部大厂不仅仅在拼3nm甚至更低制程,台积电三星也在研发先进封装等特殊工艺,这些关乎未来市场的技术,中芯国际似乎还无暇关心。

不过,正如任何一家大厂的崛起和高速发展一样,中芯国际的专利数整体走势上是不断保持增长的。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芯国际发明专利数已经达到644项,而台积电仅有340项。

最近,台积电、三星等纷纷要赴美建厂,这场晶圆代工厂建造之战即将拉响,国内的晶圆代工大旗无疑要由中芯国际来扛。而无论如何,在战略无误的情况下,其专利数的增长成为一个关键的积极信号,也给了我们诸多信心。